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知识   >   正文
消失的长​江精灵
 

涛涛长江连绵千里流域广阔历史悠久,无数生灵诞生在这长达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积多达一百八十余万平方公里的世界第三大长河里。而这无数的生灵中却有着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白鳍豚。

一、白鳍豚的相关介绍

白鳍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其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它具有优美的外形健硕的身躯,是水域里的捕鱼好手,也是曾活跃于长江一带的长江精灵。

二、逐渐消失的白鳍豚

1、逐渐恶化的长江水质以及逐渐减少的食物来源

自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水平逐渐提升,长江沿岸各处的工厂也如同雨后春笋。这使得中华人民走向了富裕自强的道路但也使得白鳍豚的生活水域变得极其污浊。

图为排向长江的污水

但又一方面的问题随之而来——食物。随着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以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鱼虾类高蛋白食物的喜度需求度都随之上升,再外加上人口基数的庞大过度捕捞的现象就难以避免的随之而来。在人类的无下限捕捞的摧残下,白鳍豚的食物来源变得日益稀少,有的专家甚至观察到了被饿死的白鳍豚的尸体。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本就繁衍缓慢的白鳍豚从此开始走向了灭绝的道路。

2、缩减至今的活动范围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白鳍豚曾大规模的在长江出现。其活动范围曾是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分布。到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其活动范围就缩小至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到了九十年代初它在洞庭湖与鄱阳湖湖区已经绝迹在长江江水中分布范围的上限也已移至葛洲坝下游170千米处的荆州附近,其下限缩减更为严重,到南京附近就已踪迹罕至。在1997年至1999年的观测中,在南京下游临近的江阴以下就从未再有发现。00年后国家曾多次的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发现它的活动范围也仅限于铜陵段、鄱阳湖段和洪湖段3个区域。最令人揪心的是,最后一次得到证实在野外发现白鳍豚,是20048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其的一头搁浅死去的尸体。而就在最近几年,它已消失在这往日畅游的水域中,哪怕是专家们地毯式的搜查也未能寻找到它游动的倩影。

3、种群数量骤减所带来的必然影响

图为失去群体后的白鳍豚

不仅如此,由于白鳍豚的繁衍状况常为一次一胎、一年一次,越少的种群数给它们带来的是越来越慢的繁衍速度,当死亡率远大于出生率时结果可想而知。

三、关于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解释以及相关通告

1、何为功能性灭绝

图为死亡的白鳍豚

2、相关通告的来临

早在2002年就有专家悲观的预计到随着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久之后白鳍豚的数量将降低到50左右。然而,随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文章将其危险程度列为CR(极危)。随后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有关白鳍豚功能性灭绝的消息。这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所不相信的,也是我们绝大数人都不愿意相信的。但,这就是事实!

四、最后的抢救以及反思

当各方消息接踵而至,当白鳍豚的存在成为谜题后,中国开始了最后的抢救。无论是频繁地监控水域企图由此来寻觅白鳍豚的踪影,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关闭长江沿岸的化工厂一轮又一轮的对鱼类捕捞进行限制,甚至到了克隆技术的相关启用会议的开展,这无疑都是人类对于白鳍豚的最后抢救。在此期间中国迅速地建立了第一个为保护动物而创造的网站——“爱白鳍”网站,随后全国政协委员陶醒世等在政协大会上发言,提出了加紧保护白鳍豚的政协提案。纵然面对在举行“拯救白鳍豚”科普展览时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纵然是面对着耗资巨大却仍旧无法挽回白鳍豚近乎灭绝的无望境地,中国的动物保护专家们一刻都没有放弃希望,他们夜以继日的探讨着,他们废寝忘食的行动着。最后的结果仍是令人绝望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个惨重的教训——随意而又放肆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哪怕你在最后为了那个错误摈弃一切,哪怕你为那个错误耗尽终身,那都为时已晚!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