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境知识   >   正文
携手防灾减害,打造韧性未来
胡琇  原创

携手防灾减害,打造韧性未来




    今年10月13日是第34个国际减灾日,主题为“共同打造韧性未来”,强调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灾害风险治理模式,保护好灾害脆弱群体,加强防灾减灾中的韧性建设。  

国际减灾日全称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989年,其设立旨在提高人们对如何采取行动以减少灾害风险的认识。国际减灾日的设立唤起了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纳入工作计划,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据我国应急管理部消息,2023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现15次强降雨,19次强对流天气,西南地区冬春连旱,西北局地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南方部分地区遭受地质灾害,超强台风“杜苏芮”登陆……放眼全球,卡努台风和兰恩台风,美国夏威夷大火,土耳其地震……地球的警钟已经敲响,人类的反思与行动迫在眉睫。  

为减少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减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可观成绩:2020年6月9日四川木里县未雨绸缪成功避险泥石流;2020年8月15日四川中江县因雨前雨后勤检查成功避险滑坡;2023年7月8日,湖南慈利县通过群专结合、严格防守的方式成功避险滑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积累,群众的预防能力日益增强,我国的防灾能力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为做好今年国际减灾各项工作,我国已建立多层次、多举措的防灾减灾体系。  


揆诸当下,保持地球生态平衡,就是好好保护人类自身。为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我们每一位普通的地球公民又能做些什么呢

1、常思灾害之害。积极支持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各项活动,如科普讲座、手册宣传等等,做到预防胜于治疗。

2、常修防灾之功。协助相关部门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工程,推进重点防灾工程。

3、常积救灾之德。克服麻痹思想,发扬奉献精神,通过捐款、捐物资等方式主动帮助受灾群众。




    减灾必定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自觉树立防灾减灾意识,高度关注防灾减灾工作,提高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只有人人参与防灾减灾,才能更好地共同打造有韧性的未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附件【携手防灾减害,打造韧性未来.docx已下载
关闭窗口